【行業聚焦】 以季度遙感監測為基礎,助力國土利用數字化監測管理
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行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變革時期,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背景之下,地理信息新技術迎來了新考驗。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南康科技”)順應數字化要求,通過遙感監測技術探索土地利用現狀的變化機制,以數據應用方式和應用模型支持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支撐用戶準確掌握土地利用現狀變化情況,實現了多個成功案例。
按照相關規定,永久基本農田、河湖水面、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等重要自然資源的保護監測工作均需要在不同的時間維度對土地利用數據進行動態監測。保護監測工作對于數據的時效性、數據處理的效率均有著較高的要求。而遙感技術恰好可以通過影像解譯、數據對比等方式快速提取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圖斑,可將結果實時同步至業務平臺,按時序、分重點更新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有效滿足了相關工作的數據需求。
通過發現管理、立項管理、調查管理和更新管理的工作機制,對土地利用現狀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遙感監測數據分析過程采用了模塊化的流程形式,分為影像分析、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提交四大環節。
影像分析:
(1)影像選擇:采用經過校正的航空正射影像、遙感衛星影像作為底圖,具有全覆蓋、精度高、可識別性好的優點,為滿足變化觀測需求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影像比對:通過將不同季度的影像進行比對,獲取土地利用變化數據,實現全年時點全覆蓋。
數據整理:在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季度監測工作中,涉及到的地類繁多。通過獲取足夠數量的遙感解譯結果樣本,可根據圖斑特征進行分類并建立解譯樣本庫,滿足數據分析人員對于分辨不同地類的需求。
數據分析:按照《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季度監測實施方案》中的區域變化識別要求、圖斑采集要求等規則,監測管理工作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獲取準確規范的底圖數據,從而更好地幫助相關單位完成后續的內、外業工作。
數據提交:處理完畢后的數據在被錄入業務系統之前,先進行規范的自檢環節,對數據屬性一致性、拓撲一致性、采集精度等進行統一規范處理,確保數據內容滿足土地利用現狀變化發現的建庫要求,保證數據匯總與數據入庫的規范性與有效性。
南康科技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當今抓住新機遇,利用管理發現機制模型實現國土利用情況全面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南康科技將繼續專注于國土利用監測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數據應用方式和更精準的數據分析模型,助力國土空間治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等數字化改革!